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支书——孔凡胜

孔凡胜,1976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卫辉市安都乡大双村党支部书记。

  

孔凡胜1976年5月出生于卫辉市安都乡大双村一户农民家庭。大双村地处太行山东南余脉的丘陵地带,京广铁路贯穿南北,107国道穿村而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在村西静静流淌,香泉河和沧河一南一北如母亲的臂膀一样怀抱着这个交通便利、民风淳朴、风景宜人的美丽村庄。但在孔凡胜从小的印象里,大双村却是个远近闻名的乱村、差村:村内垃圾遍地,无人清扫;村里道路 “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身泥”。虽然大多数村民内心都期盼着村子变稳、变好、变富,但为了下一代的考虑,他们还是鼓励儿女们考学或者当兵,争取离开这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孔凡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但他幼小的心里一直憧憬着村子将来能变成电视、电影中的新农村那样美丽富裕。上完小学、中学后,1994年在父母的鼓励下,孔凡胜光荣参军,来到黑龙江省某部服役。农村长大的他不怕吃苦,适应能力强,作风过硬,很快便当上了副班长。由于在技战术比武中成绩突出,孔凡胜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还被任命为侦察班长。三年的军旅生涯、寒冷的东北黑土地磨练了孔凡胜的意志品质和团队能力,为他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服役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大双村的发展,每当父母信中提到村里的好消息,他总是激动异常。但多数情况下依然像温吞水一般,半死不活。部队也是个大学校,他积极学习各种知识,从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口中了解全国各地的发展状况。他越来越感觉到,大双村已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落伍了。而自己是一个能吃苦、有思想、想作为的当代青年,难道就不能为改变村里的旧面貌做些贡献吗?思考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孔凡胜也在慢慢勾画自己的人生梦想。

1997年底,由于变现突出,部队首长挽留他在部队再干一年,争取有提干或者考军校的机会,但他却谢绝首长的好意,毅然光荣退伍,回到了养育他的大双村。他心里暗暗决定,要在村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有出路。”军人出身的孔凡胜将自己的人生与大双村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2012年,孔凡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5年,他被推选为大双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大双村,村里的道路还是土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身泥”,村民不满意,邻里纠纷不断……

  生于斯,长于斯,如何带领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让大双村脱胎换骨?当孔凡胜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来重新审视自己时,多了一些思考,更多了一些方法。

  孔凡胜先从整治环境入手,硬化了土路面,安上了路灯,栽上了景观树,村容村貌变好了,无形中引导、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同时,他建立党员活动室和村“两委”办公室,狠抓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和“三会一课”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有村民写了这样一首诗:‘两委’干部顶呱呱,大双支部有了家;路平灯明大变化,村民心里乐开花。

  常言说,宁领千军不管一村。拿大双村来说,全村655户2950人,有着10多个姓氏,历史问题和家族关系结合在一起,工作千头万绪,想做好群众工作谈何容易?

  但孔凡胜认为,只要用心做,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在对全村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后,他摸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当好村民代表的“宣传员”、老年群体的“服务员”、残联群体的“助残员”、外出务工群体的“联络员”,以及上访群体的“化解员”、一般村民的“指导员”等。

  这个工作方法,既能照顾不同群体,又可实现不同诉求。针对不同群体,孔凡胜采用不同方式,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如今在大双村,只要说开会,党员齐刷刷地全部到位,村民代表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多了,说风凉话的少了,大双村的民心逐渐凝聚了。

  面对上访户,孔凡胜总是耐心劝解。一个老上访户,开始听不进孔凡胜的话,孔凡胜给他讲政策讲道理,还把他招进餐饮部,最后扭转了上访户的思想。

  孔凡胜不忘村里的老人,从2016年开始,每年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每年为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发放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凝聚了人心,温暖了民心。

  短短3年来,大双村先后获得了“禁烧工作先进村”“服务中心工作先进村”“环境整治先进村”等荣誉称号,大双村党支部还被评为“卫辉市先进党支部”。2017年9月,孔凡胜当选为敬业奉献类“新乡好人”。

  抓精准扶贫,促和谐稳定,建美丽乡村。新年伊始,孔凡胜又开始筹划扩大餐饮服务业规模、举办厨师培训班、建设无公害农业休闲生态园等工作,以吸纳更多的群众就业,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能辜负父老乡亲对我的期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