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南阳五圣之智圣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号卧龙,原籍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河南南阳隆中隐居,所以诸葛亮又被称为南阳五圣之一:智圣。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的事迹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如果我们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划分,可以比较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躬耕于南阳,和朋友喝酒论诗,笑谈天下形势,第二个阶段出山辅佐刘备,最终三分天下,第三个阶段接受刘备托孤南征北伐。

本文主要探讨这几个问题:1、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帮助有多大?2、为什么诸葛亮要南征北伐?3、为什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没能完成?

一、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帮助有多大?

看一看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和之后的命运对比就知道了,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事业非常坎坷。早在中平元年(184年),23岁的刘备就已经在剿灭黄巾军的过程中展露头脚。初平二年(191年),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兴平二年(195年),将要过世的徐州太守陶谦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此后刘备先后丢失徐州和小沛,妻子两次被掳去,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仍然没有建树,几里地,几个将领,几千个兵,就已经是刘备的全部家业。

再看看刘备一生之敌的曹操,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中平六年(189年),曹操在陈留老家“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初平四年(193年)到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基本上控制了中原,随后与控制河北的袁绍大战于官渡,曹操用火烧掉袁绍军的粮食,打败袁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已经成为最强的势力,长江以北,函谷关以东都归曹操所有。
刘备和曹操,差不多开始时间奋斗,但两个人的成就差远了,刘备完全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实事求是地说,曹操是官宦世家,子弟兵众多,所以起点比刘备要高是肯定的,但刘备也不是没有过机会,195年,刘备当上徐州太守,天下九州已据有其一,这时候曹操也不过拥有兖州和青州两州之地,两个人并没有量级上面的差距。之后命运之轮开始转动,从195年到207年,刘备从一州之主变成四处漂泊,越混越差,而曹操则青云直上,逐渐发展壮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早期的刘备比不上曹操?
对于这点,刘备一生之敌曹操给出了答案,曹操评价刘备是这么说的,“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意思是刘备是足以成为我的对手的,可惜他得到出谋划策的人稍微有点晚,这个出谋划策的人指的是谁?诸葛亮。
纵观刘备的生涯,曹操的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在用人方面,刘备非常的知人善任,在刘备时代,蜀汉人才济济,和刘备去世之后刘禅时代形成鲜明对比。在武力方面,刘备也是一员猛将,单比“匹夫之勇”,刘备可能还要强于曹操。刘备和曹操相比唯一差的其实就是谋略,曹操本身非常擅长谋略,而且还得到了一众谋臣辅助,如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还有后来获得的奸诈的贾诩。当然,刘备也有自己的优点,在仁德方面刘备比曹操要做得更好,更能得士子民心。

刘备身边能带兵打战的武将众多,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这都是虎将,加上本身刘备自己也是一名非常彪悍的将领,所以刘备前期并不缺乏将领,缺的是从全局谋划明确指出要打哪为什么要打的人,没有这样的人那就会瞎打胡打,赢了战术,输了战略,越打越失败。正是因为不善于谋划,刘备在前期多次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刘备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当刘备得到徐庶这样的谋士之后,非常珍惜,待若上宾。这事情被奸诈的曹操知道了,刘备得到顶级谋士了那还得了?于是曹操擒了徐庶的母亲,让徐庶离开了刘备。徐庶走之后,刘备非常地伤心(能不伤心吗,光明未来没有了),好在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又找到了诸葛亮。
当刘备找到诸葛亮,补上他唯一的短板之后又怎样?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刘备从孙权手中借的荆州江陵(南郡),占据荆州五郡。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围近一年才被攻克,刘备乃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劝降刘璋,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并派遣刘封、孟达等占领上庸。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
所以,有没有诸葛亮,是天和地的差别。

二、为什么诸葛亮要南征北伐?

在刘备过世后,诸葛亮开始了孤独而又执着的“南征”和“北伐”,其中“南征”是为“北伐”服务的,“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提到要安抚好南边的少数民族,后来孟获背叛,诸葛亮不得已征伐孟获,但仍然“七擒七纵”,目的是要收孟获的心,以确保南边能永久安宁。效果也的确如诸葛亮所愿,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是不正确的,诸葛亮前后出师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北伐的过程我们就不提了,北伐最终没有成功,离“隆中对”中的“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差得很远。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要北伐?
因为诸葛亮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三来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军部队实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这个观点是易中天先生提出来的,笔者非常赞同。当时蜀国和魏国人口数量差距太大,蜀国人口不足百万,魏国人口接近五百万,由于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奉行休养生息政策,魏国的人口恢复要比蜀国和吴国要更快。随着时间推进,蜀国和魏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坐以待毙必死无疑,与其坐等,不如主动进取,或许还有一些成功几率,诸葛亮出蜀既是为了要完成“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又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

三、为什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没有实现?

“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没有办法实现是因为条件无法满足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天下有变”满足吗?不满足,诸葛亮在世时曹魏政权还很安稳。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将关羽没有了,荆州没有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军即刘备也没有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关中已经被曹操经营多年,民心又怎会向着蜀汉?
可以说“隆中对”的条件除了“攻打秦川”这个方向外几乎没有一条满足,这又怎么成功?

“隆中对”的规划其实很好,分兵两路,一路直攻曹魏心腹之地许昌,吸引曹魏主力,另一路乘机攻占关中。(“隆中对”时曹操还没有占领关中,但显然诸葛亮已经预测到曹操不久就会攻占关中。)
而如果跳出“隆中对”,分析刘备最终没能复兴汉室,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刘备遇到诸葛亮太晚了。
“隆中对”其实是要模仿汉高祖刘邦获得天下的路线,灭秦后,项羽让刘邦入蜀,此后没多久刘邦势力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占关中,继而出关和项羽爭天下最终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时机,当时关中分为三秦,章邯、董翳、司马欣分别占据一块,且分封未久,关中老百姓怨恨章邯、董翳、司马欣投降项羽,所以刘邦和韩信才能很快占领关中。

到了刘备的时候呢?原本占领关中的马腾、马超势力已经被曹操消灭,刘备势力要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统一了北方的政权,难度要比刘邦时候超出两个等级。
笔者认为,如果刘备和诸葛亮的组合能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前占领一州之地,不论是刘表占据的荆州还是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的益州,都有可能匡扶天下,如果是那样,那么刘备就会是第二个刘秀。
这一切的一切早在刘备和诸葛亮遇见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想来不免悲叹。

四、“国士”当之无愧

诸葛亮一生始终维护汉朝正统,在曹操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隐居南阳,当带着区区几千人马的先主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扶持的时候,诸葛亮答应了,只是因为汉的大义和刘备的诚心。须知那个时候帮助刘备站稳脚跟,挽狂澜于既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诸葛亮做到了,最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这已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

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之后的披肝沥胆亲身实践,刘备或许至死还是一个寄人篱下的食客。得一贤士,成其功业,壮哉!虽然最终诸葛亮帮助刘备复兴汉室没有成功,但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对汉朝尽忠,对主公尽义,坚持理想,鞠躬尽瘁,至死方休,“国士”之名,当之无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