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师张良:中国文人的巅峰

张良(?—前189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他身为文臣谋士,进则为帝王师,可谋国兴、立邦安;退则为逍遥身,可保自身、延富贵,是千百年来文人无限向往、无法企及的高度,纷纷效仿、而望尘莫及的典范。
国人男神苏东坡,24岁在答御试策时,更是将他为人生的精神导师,悠然神往: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他,就是汉初三杰,留侯张良。

01 少年侠客

张良,韩国贵族,弱冠之年亡国。家仇国恨,让他愿以一己之力,复仇雪耻。为此,他散尽家财,找寻帮手,还真找到一位使锥的力士。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游,将抵阳武县,张良与力士埋伏于博浪沙。未久,车辚辚,马萧萧,车队渐至。张良一声令下,力士挥舞120斤的大铁锥,击向秦始皇。
铁锥飞至,车毁人亡。被击中的是副驾。因秦始皇有丰富的被刺经验,警惕性极高,经常更换座驾,得以躲过此劫。始皇帝愤怒了,天子一怒,那是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他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人抓了一批,但始终抓不到正主,最终不了了之。

博浪沙刺秦,张良名震天下,亦初见他的性格。
信念。20岁亡国,不忘复仇,散尽家财。这一坚持,就是12年,从弱冠少年到而立中年,只为祭出那复仇之锥。
眼光。流浪江湖,藏身草莽,体人生百味,识天下英雄。其所求力士,极为得当。
谋略。荆轲、高渐离都曾刺秦,事未成而身先死。唯有张良,远距离狙杀,几近成事,事后又全身而退,实为不易。
少年张良,有墨家的侠气,一人之力,胜六国之强,独抗天下至尊。虽千万人,吾往矣。

02 圯上受书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张良拾履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 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03 中年良臣

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天下大乱。一年后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是时候出山了。
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刘邦和汉初三杰

经他运筹,韩王得立,韩国兴复,他的复国梦实现了。随军刘邦,牛刀小试。献策入关,刘邦先入咸阳,夺得头功。分析利害,收刘邦享乐之心,约法三章,广得民心。
鸿门宴上拼力周旋,保全刘邦独自善后;刘邦封汉一路相送,明烧栈道以惑项羽。尽管与刘邦相见恨晚,张良仍挥手辞别,辅佐韩王。那里,才是他的故国与家园。
公元前206年,26岁的项羽做了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诛杀韩王。年轻人,冲动是魔鬼,可以惹韩王,但不应该惹他身边的这位谋臣。于是,44岁的张良义无反顾走向汉营,与50岁的刘邦站在一起。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帝国,即将迸发最灿烂的光芒。

鸿门宴

作为帝师,他献下邑之谋,建立抗击项羽统一战线,扭转楚汉局势;借箸谏封,驳郦食其分封六国之策,献维护各路将领革命热情,避免战略失误;虚抚韩彭,让韩信、彭越全力相援,会师垓下击败项羽,一战而定天下。
他力劝刘邦建都关中,长安终成帝国都城;建议封赏雍齿,赏一人而稳定人心。天下棋局了然于胸,挥洒自如,他是刘邦缔造大汉王朝的推手。
刘邦得天下,作获奖感言: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和韩信

称子房而不直呼其名,足见他的地位,也见刘邦对他的敬重、礼遇。刘邦眼中,张良是谋划战略的良师,萧何是的镇国安民的助手,韩信是攻坚克险的大将。
中年张良,有儒家的担当,一人之谋,胜雄兵百万。十年之间,两造王朝,助韩复国,助汉开国。

04 晚年隐士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张良功居百官之首,为表达心意,汉高祖令他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放开手脚随便挑。
张良坚决推辞,他谦虚地请封留地(今江苏沛县),这是他与刘邦风云际会的相遇之地。即委婉推辞了至高的封赏,又表达了对刘邦的感怀。这样的下属,让领导何等的放心。刘邦同意,册封留侯。

或许是曾师从黄石公,或许是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或许是天生智慧,懂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哲理。
张良熟谙道家真谛,拿得起,更放得下。《道德经》中有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规律,“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有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教导,“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回顾一生,从贵族子弟到亡命江湖,从一介布衣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侯,已达人生的极致,足矣。从此尽抛俗事,云游天下。
这种放下,不是佛系青年,初出茅庐的无欲无求,得过且过的浑噩一生。而是积极入世,敢于担待;建不世之功,立千秋之业,阅尽人间冷暖之后,放手的从容。
晚年张良,有道家的豁达,透晓万事规律。这是完成人生使命的豁然开朗,抵达生命巅峰的通达释然。
能功标青史,进得自如;能激流而退,退得从容。不见疑君上,能惠及子孙。读史三千年,鲜有能及者。

他的人生轨迹,符合每个国人的梦想:少年行侠,率性而为;中年任事,建功立业;晚年修身,逍遥自在。无怪乎,诸葛亮、王安石、司马光,一代代宰辅的仰慕、追忆。周恩来也曾专门拜访留候祠,并自比张良以勉励。
留侯远行,风采越千年。

发表评论